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论著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时间:2016-02-13 22:40:36  来源:五绝指针医学网

作者: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张宝增  张剑锋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往往容易让人们的认识有所模糊,更容易引起人们认为中医治未病就是无病先治,无病先用药的错误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理论,来自于中医古籍,要分清什么是治未病,什么是养生和保健,必须纵观古籍中的论述,不能断章取义,才能理解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的真正内涵。

    一、中医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首先要注重“治未病”一词中的“治”字,既然是“治”,就说明身体有问题才需要“治”,与健康之人的“养生”和“保健”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将中医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混为一谈。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纵观以上两段经文,可以发现,中医治未病有以下含义:

    1、中医治未病是治“疾病”之“疾”,不是对健康人治疗,是把疾病消除在有不舒适感觉或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也就是把疾病消除在“疾病”的“疾”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小毛病时期。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就明确说明了一个问题,病虽然未发,却已可以见到患者体表有了色泽变化,所以,这时治之,称为“治未病”。那么,此时的治未病又是治的什么病呢?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再者,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临床前期);疾甚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

    以上中医的疗疾治未病方法,就像是修理机器一样,不等机器不能运转,而发现机器有了缺润滑油或轻微的异常响声,或只是有的螺丝稍微松动,虽然没有任何零件损坏时,就要进行调整修理,以免造成缺油、螺丝松动等引起机器的损伤。又如:既然发现某种物体与另一种物体摩擦,已经产生了火花,就要及早消除产生火花的因素,消除隐患,这就是救治在火灾之前,也可以说是“救治未火灾”。

    在临床上,属于中医疗疾治未病的范畴很多,如:困倦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心烦意乱、饮食无味、大便失调,小便黄赤,形寒肢冷,过度肥胖,头晕目眩,胸满腹胀,肩背沉紧,少气懒言,心悸气短,多食善饥,食少而胀,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还有诸多气滞血瘀,固定的或移动的寒痹、湿痹,风痹,串气疼痛,移走疼痛以及蚁行症状等等,用现代仪器或检验手段又很难找出病位的所在,被现代医学定为亚健康状态,实际上,这些症状就属于“病”发之前之“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医根据四诊进行八纲辨证,就可以区别阴阳、虚实、寒热所属,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对症治疗,就可以把诸多症状消除,避免了由疾向病发展,这就是实际意义的中医治未病之一。

    2、中医治未病是养已病之脏,而治未病之腑;这是根据疾病在脏腑间相传理论确定的,不能追着病治,要迎着病而治;不能只知治淤,更应防腐防变;不能只治病灶,更要治疗无病灶的病因之位。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以上这段经文,字简而意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一句,本身就渗透了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圣人治病的观察入微,及早发现疾病的初发阶段,将疾病消除于“疾”的时期;二是说明病已成,受病之脏腑阴阳俱虚,气血已乱,已经达到虚不受补、实不受泻的危重阶段,所以,经文的后一句,“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了本脏腑受病之深,如果再直接在这个病灶下功夫,这个脏腑的吸收、排泄等功能几乎丧失,尽管用了看似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由于这个部位不能正常吸收药物的劲力,达不到预期的疗效,所以,不能等着口渴了再打井,临战再磨刀,应该尽量发现早期症状,早期治疗。一旦出现已病已乱之病灶,也不能直接治疗受病之位了,必须找到与病灶关联密切的病因之位,就如《灵枢经•逆顺》篇中所论的:“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也就是说,与病灶密切关联的脏腑部位,虽然未受病,但是,病灶之邪却来源于此;比如:某些肠炎,是由于心火下移小肠而导致小肠发病的,如果直接治疗肠炎,疗效就会差些,如果直接消除心火之病源,则犹如釜底抽薪,此时的心脏虽然没发病,但也是处于有“疾”存在的时期,消除心火的过程,也就符合了经文所说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如果是在病灶不是太乱太盛的阶段,一是治其病源之脏,如同消除心火一样;二是对病灶予以适宜的治法;这样,就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疾病愈而不易复发;这应该才是《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之本意。

    《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段经文则直截了当地、并且是以实例说明了治未病的理论内涵;说明了肝脏发病,肝脏已病,必须清楚肝脏之病可传与脾,脾虽未受病,必须未水先叠坝,防患于未然,上工,明智的医生,就应当先强壮脾脏,以防肝病相传,侵害脾脏;而那些见肝治肝,不知道保护、强壮脾脏的医生,就属于比较愚钝的中工了。

    在临床上,已病的例子很多,如:肝胆结石病,结石是有形的,不但发病时临床症状明显,病情剧烈,而且通过现代仪器检测,可以明确结石的大小、多少和所在的具体位置,甚至可以诊断分析出对肝胆脏腑损害的程度;目前,手术可以取石,激光可以碎石,但是,又有哪一种方法真的把结石解决了呢?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在见肝胆结石而治肝胆结石而已,就算真的把发现的结石全部清除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又会从新长出了结石,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去寻找和治疗那些产生结石病的病源、病因,所以,造成了切除胆囊后,结石会向肝外胆管、肝内胆管、肝内毛细胆管蔓延发展,甚至导致对肝脏的严重损害。五绝指针疗法治疗各种结石病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到了结石病产生的病因,认识到多脏腑功能失调,也就是诸多脏腑都有了小“疾”,造成排泄失常,体内积热等;如:肠道通而不畅,运化失司,造成肠道内久积湿热,湿热上泛肝胆,导致肝胆脏腑受浊气熏蒸而受病,造成功能下降、感染,甚至形体变化,管腔、管道内汁液排下不畅,造成新陈代谢困难,导致汁液的质变沉积,久而久之,诸多沉积之物结晶为石砂,随着肝胆功能的不断下降,结石体也就越积越多,越积越大。所以,要恢复肝胆功能,消除肝胆脏腑内的结石,首先,必须先治疗未病之肠道,使之畅通,排泄正常,消除肠道湿热,切断生长肝胆结石之病源,才有利于恢复和增强肝胆功能,通过肝胆管道的舒张和收缩,将结石挤压粉碎,并顺胆汁的排泄渠道排出体外。如果是多个脏腑都涉及到了结石病的生长之病源,就要对诸多“未病”的脏腑进行治疗。五绝指针疗法治疗结石病的方法,就完全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不治已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论内涵,五绝指针疗法治疗结石病,不是对准结石部位治疗,而是通过指法对周身多部位、多经络穴位的调理刺激,从而恢复多脏腑的吸收、排泄功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从而达到碎石、排石,以及愈后不易复发的目的。

    从以上这段论述也就明白了一个问题,中医治未病,不是对正常的健康人进行治疗,也不是病已乱、病已成就不治了,而是要迎着病的发展去治;这里的治未病,一是说找出已病的病源、病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二是说首先强壮关联密切的相传脏腑,防止疾病的相传和蔓延,控制疾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也就明白了中医治未病属于治疗疾病的范畴,与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不是一个概念。

    二、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健康状态下,重在摄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方面,充分认识风寒湿燥暑等外邪致病的规律及特点,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另一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保洁,忌冷食,勿贪食,且保持精神愉悦,做到起居有常,“房室勿令竭乏”,在此基础上通过导引、吐纳等方式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五脏元真通畅”的生理状态,使病邪“无由入其肌肤腠理”。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中医养生保健,就像是新买的汽车一样,什么故障都没有,但是,什么毛病也没有的汽车,仍然需要勤加擦洗,保持汽车各部位的清洁卫生,以防灰尘污染造成生锈;为了防晒,还要涂上一层蜡油;除了平时的清洁之外,还要定期的检查、保养和维护,这一切,都是为了预防各种因素对汽车的损坏,预防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

    总之,养生是指健康人通过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以及生活、工作、饮食等的节制和适度,再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或是某些保健手段,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的目的;不是采用某些治疗方法或治病药物提前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不同的;具体说来,中医养生保健,是以应用各种保养、摄生、体育锻炼、保健操、自我保健技术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免疫力,使机体保持平衡态,免受外邪侵袭,从而预防疾病发生,不属于未病先治,所以,应该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三、中医康复保健

    中医康复保健的方法很多,诸如:推拿保健、按摩保健、理疗保健、气功保健、足疗保健、心理咨询保健、拔罐保健、食疗保健,药浴保健,整脊保健等等,可以说保健方法之多,浩如云海。康复保健与养生保健又有所不同,往往与治疗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康复保健,基本上服务于整个疗疾、治病以及疾病的恢复期,多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解痹,宽胸理气,消积化滞,滑利筋骨,松弛肌肤等功用运用于临床;康复保健更多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各种瘫痪病人的恢复期治疗以及各种慢性病的保健和康复治疗;所以,康复保健与养生保健有所区别;康复保健主要是对已病,特别是大病后机能的恢复,以及诸多慢性病的康复等进行康复治疗;康复保健有两大意义,一是通过康复治疗,防止瘫痪了的组织坏死,二是激活组织细胞,恢复机体功能,使病体逐渐恢复健康态。

    总结:

    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和保健,是中医预防疾病发生、急救和治疗、预后和康复的医疗保健全过程。

    中医治未病属于中医诊疗学范畴,重在治疗和预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第一、对疾病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把疾病消除在初发的“疾”的阶段;第二、对已病要标本兼治,防止复发;第三、对已病要防恶、防变、防传。

    中医养生保健属于预防医学范畴,重在对机体的保养、摄生、保持心理、精神的平衡稳定,合理的饮食,适时起居,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和按摩、导引等自身保健,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外邪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康复保健属于康复医学范畴,运用于整个疾病的诊疗过程,重点在于对疾病后期和诸多慢性病的康复治疗。

上一篇:论述结石症的复发 下一篇: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随机推荐 更多推荐
  • 第六期培训班学员:医者仁心,妙手回春
  • 新疆学员李国勇
  • 为什么留存《五绝指针医学》珍本
  • 涿州五绝指针保健服务部
  • 效果如同金针入体
  • 马建增得到《五绝指针医学》珍藏版
  • 学员杨婧开办康复中心
  • 张剑锋院长接受首个中国品牌日央视特别关注
  • 中医五绝保健操洗头净面
  • 双指并行法
  • 认准病灶点穴专
  • 点打擦
  • 扪法
  • 除湿利水法
  • 《论胰脏及胰脏经脉》创新论文发表
  • 五绝指针疗法治疗手足麻痛
  • 五绝指针疗法创始人是一名乡村医生
  • 五绝指针技术学员:五指并一,术可通神
  • 波频式点穴
  • 王雁春取得五绝指针技术结业证书及技术合格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非遗五绝指针疗法开设线上学习平台
    非遗五绝指针疗法开设
    五绝指针传承微课堂线上学习平台上线
    五绝指针传承微课堂线
    张剑锋被命名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张剑锋被命名涿州市级
    五绝指针疗法传承人接受采访
    五绝指针疗法传承人接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