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
张宝增(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张剑锋(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论文摘要:本文深入透析了黄帝内经中的某些经文与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联系,阐述了传统医学的发掘、中医学的创新及发展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并例举了五绝指针疗法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实例;最后评论了中西医以谁为标准评论现代化的问题。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现代化、五绝指针疗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理论医籍,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症、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跷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一应俱全,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两千年来,时刻指导着中医的发展及对疾病的治疗。黄帝内经不但是医学理论的工具书,对中医的发展、中医的现代化也指明了方向。
一.内经中的谈古论今,继承了上古医学,创新发展了当代医疗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一开始就论述了医学理论及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变化问题。“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从以上经文可看出,两千年前的内经典著,则是总结和发展了当时数千年前的上古中医治病理论和技术,而辑成了新的医学理论著作,成为两千年前内经成书时代指导人们医疗保健的航标。可以说,内经成书的时代对上古医学理论及治疗技术都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那个时代,按照内经理论以“当今之世”与“往古人”的起居、活动、思维等情况的不同,确定了不同时期所发疾病性质的改变和差异;以“古人治病”与“今世治病”辨别了上古之人以移精变气之祝由就可愈病,而当今之世,必需以“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而“或愈或不愈”的原由;指出了“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反,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是小病迁延大患,甚则经久不愈的根本。从中可看出,平素注意随时节、寒暑等变化而保暖、防暑以避免贼风侵袭、虚邪留滞等是保健的基本原则,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病邪内侵而深入五脏骨髓及空窍肌肤。内经继以上经文又在第二问答论述了“中古治病”与“暮世之治病”的明显差别,明确了古今诊疗理论的差异造成治病效果不同的观点;经文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巳,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就上文可知这样一个道理,中古治病也是以早发现、早治疗、小病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发展,更以急病急治,“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标本兼治,“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的原则,使疾病彻底消除,不留后患;指出了暮世之治病,不能根据时代、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辨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及确定用针用药原则而施以治疗,可谓见疼止疼、遇胀消胀,寒热不明,虚实不清,致使小病未愈,大病已成;诊断未明,针药乱攻,造成旧病未愈、新病又发的疑难病、难治病、不治之症的后果。这说明了内经理论通过中古与当今治疗的比较、中古与当今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比较,告诫人们一条治病原则,那就是继承传统、创新现代,继承上古之人的传统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借鉴古人的成功经验,根据当代的环境、社会、气候及人的思维、活动等实际情况,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态势,重新确定合理的医学诊断理论,创新适宜的治疗技术,制定适时可行的治疗方案,以适应现代医疗疾病的模式。所以,内经做为一部对上古医学进行充分总结和创新发展的论著,不能不说是一部当时现代化的医学理论著作;两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医家又无不围绕这一当时的现代中医典籍进行着医疗的发展。医者筹握于针药之间,行运于药学、脏腑学、经络学之中,依古籍宝典而论,据古方妙药而医,遵祖传药剂而治,照古医手法而施,各得其所愈,又各得所不治,纠其古代有效之法,用于现代不治之理,就在于未能因时、因地而确定适于现代疾病发展形势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